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Wuhan Centers For Disease Prevention & Control

健康生活方式

【健康微课堂】想要把好健康营养关,请看这份“好好吃饭”指南!

发表单位: 原创文章发表时间:2022-07-17 字体大小:
分享到: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相信不少观众朋友们,平时都非常注重自己的饮食习惯,但你真的知道,怎么样才是“好好吃饭”吗?7月14日,武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联合湖北广电大健康发展中心共同策划直播《新版“膳食指南”来了,好好吃饭》,本场直播特别邀请到了武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健康与食品安全所所长王怀记带领大家一起解读最新膳食指南,把好健康营养关!

变化一:膳食指南准则从6条调整到8条

【食物多样,谷类为主 → 食物多样,合理搭配】

目前,营养科学界都更加注重推广健康膳食模式,“食物多样,合理搭配”是膳食指南的核心原则。

此次修改并不是说“不再坚持谷类为主了”,而是更加强调膳食模式的整体性作用,突出合理搭配的重要性。

【多吃蔬果、奶类、大豆 → 多吃蔬果、奶类、全谷、大豆】

与2016版相比,强调增加全谷类的食物摄入,是因为谷物麸皮含有矿物质和膳食纤维,而吃太多精米白面会丢失这些营养。

【规律进餐,足量饮水】

近20年来的数据显示,我国居民每日三餐规律的人群比例有所下降。

除食物外,水也是膳食重要组成部分,但在我国,饮水量不足的现象较普遍,调查显示有2/3居民饮水不足。

饮水过少会降低认知能力和体能、增加泌尿系统疾病患病风险,但含糖饮料消费却呈上升趋势,这就提示我们应该格外注意“规律进餐,足量饮水”。

王所长建议大家,在温和气候条件下,低身体活动水平的女性每天应喝水1500ml,男性每天应喝水1700ml。推荐喝白水或茶水,少喝或不喝含糖饮料,不用饮料代替白水。

【会烹会选,会看标签】

认识食物和会挑选食物是健康生活的第一步。了解各种食物营养特点,学会看懂营养标签,比较和选择食物,学习传统烹调技能,做到按需备餐、营养配餐,才能维护健康生活。

【杜绝浪费,兴新时尚 → 公筷分餐,杜绝浪费】

新冠疫情提示我们要重视公共卫生和个人卫生,推广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坚持公筷公勺、分餐或份餐等卫生措施,避免食源性疾病的发生和传播,对保障公共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变化二:膳食宝塔 调整推荐摄入量

第一层

2016版:谷薯类250~400克,其中包括全谷物和杂豆50~150克、薯类50~100克

2022版:谷类200~300克,其中包括全谷物和杂豆50~150克;薯类50~100克

新版宝塔把薯类单独标注出来,这样更加准确细致,也更方便大家了解和执行。同时,也是提醒大家,薯类、全谷物和杂豆、精制谷物都要吃到。

第三层

2016版:禽肉40~75克、水产品40~75克、蛋类40~50克。

2022版:动物性食物120~200克,每周至少2次水产品,每天一个鸡蛋。

中国肉类消费以畜肉为主,特别是猪肉,而水产品相对畜肉来说,脂肪含量较低,且所含不饱和脂肪酸更利于保护心血管系统。

鸡蛋的营养价值很高,但一些人群担心其胆固醇含量,然而诸多研究表明,每天吃一个鸡蛋的营养效益远高于其胆固醇的影响。

第四层

2016版:奶及奶制品300克。

2022版:奶及奶制品300~500克。

提高了奶及奶制品摄入量,因为牛奶是优质蛋白质、钙的重要来源,但我国牛奶消费处于较低水平。

第五层

2016版:盐<6克。

2022版:盐<5克。

2022版膳食宝塔提高了“限盐”目标,因为大量研究表明,食盐摄入过多会增加高血压、脑卒中等疾病的发生风险,而目前我国居民食盐摄入量普遍过多。这次由6克修订为5克也是和世界卫生组织的推荐量一致。

变化三:最新提出“东方健康膳食模式”

      国内的专家们结合我国近期营养调查和疾病监测,发现东南沿海一带(浙江、上海、江苏、福建、广东)的膳食模式,具有蔬菜水果丰富,常吃鱼虾等水产品、大豆制品和奶类,烹调清淡少盐等优点,且该地区居民高血压及心血管疾病发生和死亡率较低、预期寿命较高。

      因此,膳食指南首次提出以东南沿海一带的膳食模式来代表“东方健康膳食模式”,可以更好的发挥健康示范作用,也具有更好的指导性。

变化四:“1+9”模式

2022版膳食指南包含2岁以上大众膳食指南,以及9个特定人群指南。

这9类人分别是: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卫生健康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居民人均预期寿命不断增长,高龄(80岁)、衰弱老年人比例逐渐增加。这一群体身体各系统功能显著衰退,营养不良发生率高,慢性病发病率高,对其膳食营养管理不同于刚步入老龄的人群,需要更加专业、精细和个性化的指导。

来源:湖北广电大健康发展中心
作者单位:武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湖北广电大健康发展中心
责任编辑:张之润 李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