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Wuhan Centers For Disease Prevention & Control

NEWS

新闻主题

国内HIV疫苗研究进展情况

发表单位: 武汉市疾控中心发表时间:2002-07-19 字体大小:
分享到:

  与HIV疫苗相关的基础研究主要包括四个方向:HIV病毒样颗粒的构建及免疫学研究,HIV活载体疫苗的构建及免疫学研究,DNA疫苗的构建及免疫学研究,马传染性贫血病毒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HIV病毒样颗粒(Virus like particle, VLP)是利用GAG基因自身可以组装成颗粒样结构的特性,在昆虫细胞-杆状病毒表达系统中表达GAG基因后分离纯化得到的一种不含病毒核酸的假病毒颗粒。由于它具有很强的免疫原性及很好的安全性,作为HIV的侯选疫苗倍受学者们的重视。我们实验室在对中国HIV流行株进行了大规模的分子流行病学调查的基础上,选取我国HIV-1 B、C和E亚型代表株分别进行了基因克隆和表达,获得了基于GAG和GAG-V3基因的病毒样颗粒。电镜下可以观察到与天然HIV毒粒形态相似的颗粒样结构,还可以见到VLP从细胞中出芽的过程。在对VLP进行初步的提纯后,利用小鼠为模型进行了动物免疫实验,结果发现VLP可以诱导很强的体液免疫,而且通过细胞因子等指标的检测发现VLP可以诱导产生一定程度的细胞免疫。  近年来,活载体疫苗的研究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此类疫苗是将以往作为人类疫苗应用过多年的减毒病原体,如牛痘苗、卡介苗、脊髓灰质炎疫苗以及腺病毒、禽痘病毒等进行改造后作为载体,将HIV的重要抗原基因插入其内,导入人体进行表达。活载体疫苗由于可在体内复制而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活载体本身还可作为免疫佐剂,因而此类疫苗广受国内外研究者的重视。另外,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多种不同疫苗混合应用有可能达到任何单一形式的疫苗难以达到的理想效果。这种联合免疫的形式一般含有DNA疫苗,尤其是可以进行部分复制的疫苗作为初始免疫,随后用不含DNA的蛋白疫苗,如VLPs或亚单位疫苗加强免疫。因此,研制出单一使用及能与VLPs疫苗或DNA疫苗联合使用的HIV活载体疫苗应是HIV疫苗研究的重要领域。目前正在与相关单位合作,利用我国自己研制的非复制型天坛株痘苗病毒载体来研制HIV的活载体疫苗,并正在尝试利用腺病毒载体在此领域进行研究。   核酸疫苗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类新型疫苗。它得益于成熟的基因工程技术以及多样的载体系统和转移技术, 发展十分迅速, 已跻身于HIV疫苗领域。与传统疫苗相比, 核酸疫苗具有易于制备、可塑性大 (含单一基因或多个基因成份)、生产工艺简单、成本低等优点。但其最大的优点在于疫苗抗原可能在靶细胞内以天然的方式合成、加工并呈递给免疫系统。在动物试验中, 含HIV env及gag-pol基因的DNA疫苗可激发对相应HIV基因产物特异性的CTL及抗体反应,显示了DNA疫苗的巨大潜力。我们正在与德国学者合作的基础上,准备将HIV结构基因进行改造,使其适应在哺乳动物细胞中表达,比并进一步进行DNA疫苗的免疫学研究。   在慢病毒致病的分子机理方面,我们选取了我国独具特色的马传染性贫血病毒(Equine infectious anemia, EIAV)疫苗及其祖代强毒株进行生物学特性的比较研究。马传染性贫血病毒(Equine Infectious Anemia Virus, EIAV)属逆转录病毒科慢病毒属(lentivirus),是最早被人类发现的病毒。EIAV与同属于慢病毒属的HIV在基因组结构,基因编码蛋白及基因调控方式等方面有许多相似之处,EIAV的逆转录酶、蛋白酶、dUTP酶、包膜糖蛋白和核心蛋白的结构和功能与HIV的相应组份亦有很高的相似性,而且EIAV感染马属动物后引起急性发病,症状特点为周期性发热、红血球减少性贫血和持续性病毒血症,易于观察和研究,因此该病毒成为研究慢病毒感染和致病机制及病毒酶功能的重要模型。我们试图通过比较生物学的研究方法,从基因水平阐明EIAV经细胞传代后毒力致弱的机理,以及不同毒株的各个基因及翻译产物在一级结构和高级结构上的差异。通过与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的通力合作,我们已经完成了EIAV强、弱毒株的主要代表株的全长基因的克隆和序列分析及部分结构基因的表达等研究工作,并正在进行感染性分子克隆的构建及致病基因的研究,以期在近期内得到有意义的发现。 —中国艾滋病性病防治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