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您当前位置:首页专业动态

慢性病防治需政策撑腰

发表单位: 武汉市疾控中心发表时间:2011-09-23 字体大小:
分享到:

    日前记者走访卫生部疾控局和中国CDC(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获悉,近20年来,我国在借鉴国际经验并充分立足国情的基础上,对慢性病防治策略进行了一系列调整,确定了慢性病防治“3?3?3”策略,防治理念和技术已与国际同步。
  锁定3个人群3个环节及3种手段
  20世纪90年代之前,我国慢性病防治还基本上以专家科研、大医院临床治疗为主。直至1994年,国家对疾病防控作出重大战略调整,卫生部防疫司更名为疾病控制司,并设立慢性病控制处。从此,开启了国家防治慢性病战略。
  卫生部疾控局副局长孔灵芝介绍,卫生部疾控司及其慢性病控制处的设立,为我国运用公共卫生策略解决慢性病问题奠定了组织基础。我国CDC系统、医疗系统以及众多相关组织、协会、学会等,共同构筑了我国慢性病防治网络,并正在形成优势互补,从公共卫生的大视野,促进人群慢性病防治开展。
  据孔灵芝回忆,1998年,在全国首届高血压日座谈会上,卫生部即明确提出要更新观念,调整措施,积极促进慢性病防治工作实现“六个转变”,即从专家行为向政府行为转变,从以科研临床治疗为主向以预防为主转变,从高层向基层转变,从以城市为主向城乡并举转变,从专业行动向群众运动转变,从卫生部门向全社会转变。
  2001年,卫生部又提出慢性病防治“十个转移”,即以疾病为主导转为以健康为主导,以患者为中心转为以人群为中心,以医疗为重点转为以预防保健为重点,以医院为基础转为以社区为基础,以重疾病防治转为身心健康和环境协调统一,从卫生部门转为多部门和社会参与,从专科医生转为专科与全科医生互动,从医生管理转为医生、护士、公共卫生人员共同参与的团队管理,从治疗为主转为管理为主,从强调治愈转为强调医疗照顾。
  上述慢性病防治原则,指导着我国慢性病防治一步一个脚印前行,进而归纳为“3?3?3”策略,即面向3个人群(一般人群、高危人群、患病人群)、关注3个环节(控制危险因素、早诊早治、规范性治疗)和运用3种手段(健康促进、健康管理、疾病管理)。针对每一人群分别采用最适宜的手段,实施不同内容的预防干预和管理。以“3?3?3”策略为核心,又提出了慢性病防治“1?2?3目标”和“4?4?4重点”。
  “1?2?3”目标,即“1升、2早、3降目标”??提升居民健康行为水平,早诊断、早治疗,降低发病、降低病死、降低病残。
  “4?4?4”重点,即防治重点瞄准4种慢性病??心脑血管病,糖尿病,恶性肿瘤,慢性呼吸系统疾病;4种主要生物指标??血压升高,血糖升高,血脂异常,超重、肥胖;4种主要危险行为??烟草使用、不合理膳食、身体活动不足、过量饮酒。
  从关注疾病到重视危险因素
  公共卫生和流行病学专家杨功焕教授,曾负责我国疾病监测系统工作,在担任中国CDC副主任期间分管慢性病防控工作。她感受到的我国慢性病防治策略最显著的转变是,过去关注的是疾病治疗问题,现在着力倡导防控致病危险因素。
  杨功焕说,“3?3?3”策略所关注的首要环节就是控制危险因素。针对危险因素,我国开展了一系列防控行动。 
  2006年,卫生部疾控局与中国CDC选择“健康体重”和“血压管理”为切入点,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运转平台开展慢性病综合干预。2007年,慢性病综合干预项目列入中央转移地方补助项目,2009年扩大至全国31个省(区、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50个社区,约覆盖125万人口。近年,中国CDC连年发布中国控烟报告,宣传倡导公共场所禁烟,保护人们减少二手烟暴露。
  2010年1月,中国CDC又和国际防痨与肺部疾病联合会启动无烟环境促进项目,在我国7个城市先行展开依法控烟试点。计划2年内在这7个城市完成并落实符合《国际烟草控制框架公约》的立法,用法律保证所有室内公共场所和工作场所无烟。7个城市的政府均已公开承诺,按《国际烟草控制框架公约》要求,修改地方性室内公共场所和工作场所禁止吸烟法规。最可喜的是,哈尔滨市已经出台了第一部符合该公约第8条规定的地方法律,现正在积极筹备执法。
  减少不健康行为:政策支持很重要
  一位拇趾断后接活者,被医生千叮咛万嘱咐不要吸烟。但在术后48小时,他还是背着医生悄悄吸了一支。次日,已经成活红润的拇趾出现坏死,医生全力抢救而不能挽回……北京同仁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袁申元向记者叙述这一悲剧,揭示阻止危险行为的艰难。
  杨功焕指出,人群各种慢性病危险行为普遍存在而难于施控的现状提示,我国防控慢性病的对策有待于进一步细化。这种细化,大到国家的宏观政策,小到各单位机构的具体规章。
  大量调研数据表明,近年我国慢性病发病年龄明显提前,已经严重威胁到劳动力人口。心血管病死亡年龄构成中,45岁~64岁年龄段人口已占到21%,而心血管患病年龄构成,该年龄段比例达到了55%。同时,慢性病危险因素流行,年轻人又远甚于老年人。最显而易见的是,锻炼身体的群体多为退休人群。
  杨功焕说,目前,城市社区针对高危人群实施的危险行为干预与健康管理,还主要覆盖退休人群,职业人群尚很少纳入。针对劳动力人口中众多慢性病危险行为施控,需要国家宏观政策支持,也需要各用人单位运用经济等手段,鼓励员工趋向健康生活方式,摒弃慢性病危险行为。
  强调政府职责与多部门协作
  在卫生部疾控局,记者看到了一幅主要慢性病病因链指示图,该图清晰指明了可改变的行为危险因素及不可改变的遗传、年龄、性别因素,共同向血压、血糖升高,血脂异常,超重肥胖等生物危险因素发展,再向慢性病发展的过程。
  孔灵芝说,行为危险因素是慢性病的近端病因,需要通过人群健康促进予以改变。慢性病还有远端病因,即经济、社会、环境等对健康的不利影响。远端的这些不利因素往往会影响到人们的生活方式。因而,慢性病防控策略,不仅要关注慢性病与个人行为和生活方式的关系,还要关注社会决定因素和卫生服务等因素对慢性病发生、发展的影响,要强调政府职责,注重政府主导、多部门共同采取防治行动。
  据介绍,目前国家已经投资104亿元启动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鼓励地方政府根据当地经济水平和主要公共卫生问题,适当增加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内容。
  孔灵芝称,医改方案确定转变社区卫生服务模式,要求社区卫生工作者坚持主动服务、上门服务,逐步承担起居民健康“守门人”职责。这种在基层服务网络更加健全、基层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基础上的机制创新和服务模式完善,无疑为慢性病防治提供了重要平台。

(来源:健康报)